自由,是教育创新的前提
自由,是教育创新的前提</p>
(今天下午,成都一群热爱教育的志同道合者和来成都度假的杨东平教授一起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主题是“教育创新与教育现代化”。下面是我的即兴发言。)</p>
我先接着刚才说的“减负”谈谈我的看法。现在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这是不争的事实。有老师说,学习不可能一点负担都没有,我们要减的是不合理的负担。我认为,“负担”这个词在通常的运用中,其含义就是“不合理的负担”,所谓“不合理”有三:第一,不科学,违背教育科学,无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甚至起相反的作用;第二,无效,简单机械地重复练习;第三,被动,即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负担。如果学习任务是符合教育科学的,是以一当十的有效练习,学生是主动学习,且乐于学习,那么这样的学习任务,就算是很多,也不能说是“负担”。陈景润一天到晚都在小屋里演算数学题,他一点都不觉得是“负担”。</p>
要真正实现“减负”,目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我是很悲观的。因为在我看来,要做到真正的彻底的减负,至少必须在三个方面同时进行:第一,个性化的教学,就是针对每一个孩子实施教学,布置和这个孩子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相适应的作业内容和作业数量。不可搞一刀切。只要符合个性,有的孩子给他布置一道题,而有的孩子给他布置十道题,都是合理的量。第二,个性化的评价,就是不只是用分数这把尺子衡量孩子的成长,还有许多把尺子,综合全面地评价孩子。分数当然是其中一把重要的尺子,但就算是分数评价,也不用统一的试题和分数评价所有的孩子。第三,个性化的升学,不要把所有孩子都往重点大学赶,也不要把所有孩子都往普通大学赶,甚至也不用把所有孩子都往大学赶。要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气质、意愿,使其或读大学,或入高职,或上技校,因此个性化升学,实质上是个性化就业。当然,这需要全社会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学生的“负担”才可能真正减下来。但至少目前,我看不到这样的希望。</p>
好,说到“教育创新”,2003年,吕型伟先生就说:“要谈教育创新,先学点教育史吧!”他梳理了世界近现代教育史,说明我们今天的许多“教育改革”,其实几百年的教育先贤们就在做了,比如“愉快教育”,几百年前就开始有人做了。那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或者说什么层面上讲“教育创新”?如果是在根本的教育理念上讲“教育创新”,我认为几乎没有什么空间了。从亚里士多德到陶行知,教育真理基本上被中外教育家说透了,说尽了,供我们“创新”的空间实在有限。而教育真理就那么几条,如“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等。所以,有人动辄就声称自己“创立”了什么“全新”的教育理念,“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教育概念,这简直是无知。如吕型伟先生所说:“不知道世界纪录是多少,却自吹自己破了世界纪录。”</p>
现在,教育上许多概念是混乱的,比如“特色”。一个学校有特色当然是很好的,但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学校的“特色”是假的,因为上面要求每一个学校“必须有特色”,学校只好随便报一个新的概念。有的“特色”,就内容而言倒不假,但那并不是特色,而只能说是“长项”。比如,一个学校说“篮球运动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因为该校的篮球运动开展得很好,而且经常夺得比赛大奖。可是,别的学校也有篮球运动啊,只是没有你们学校好,这怎么能说是你们学校的特色呢?你做得比别人好,成果比别人突出,这只能说,篮球运动是你学校的“强项”,或者说“亮点”,不能说是“特色”。青岛三十九中开发了一门“特色课程”,就是“海洋课程”,那真是人家的特色,因为其他学校没有。也只有他们学校才能开发这门课程,因为该校背靠中国海洋大学,面朝大海。这就是真正的特色。可是,现在几乎每个学校都在说自己“有特色”,这里面有多少是真的特色?</p>
再说回“教育创新”这个话题。我刚才说了,从教育思想层面谈创新,恐怕很难。但是,如果这个“教育创新”是指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机制等的变革,我认为是可以的。比如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对我们的教学方式、课堂形式甚至学校形态都产生了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创新”是可以的。创新,是对教育弊端的革除。我认为,自由是教育创新的前提。就我所熟悉的基础教育而言,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
第一,大幅度地提高教师的待遇。教育的所有问题最终都得靠教师去解决,因此整个国家应该设法让最优秀的人来当教师。我曾经有一个错觉,觉得现在愿意当教师的人很多很多,因为20年前到学校应聘的人并不多,而现在,每年公招教师,报名者十分踊跃,报考人数远远超过了实际招收的人数。可是所有应考者中,真正拔尖的优秀人才是少数甚至个别,多数则并非综合素质上乘的,很多人并不是真心热爱教育,只是觉得教师毕竟是个“铁饭碗”;而且有的人在报考教师的同时,可能还报考了其他行业,最后他还不一定来从事教育。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吸引我们国家最优秀的人当老师。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教育领域?当然不只是提高物质待遇,但较高的待遇肯定是最重要的条件。实际上,现在的教师待遇并不高,有的地方还相当低。至少和公务员比起来,实际收入要低得多。我最近准备做一件事,搞一个调研,用数据说明教师目前真正的待遇究竟如何。</p>
第二,给办学者以自由。现在的校长一点自由都没有。我这里说的“自由”,首先是办学思想的自由,其次是调进优秀教师的自由,还有管理学校的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自由,等等。现在的校长被各种因素制约着,有想法也无法实施。举个简单的例子,刚才徐局长说他20多年前大学毕业去公办学校应聘时,只要校长满意,马上就可以拍板要他。现在可能吗?现在哪个学校的校长敢说,他看中了的老师就能调进来?武侯区教育局在川大附中西区搞“两自一包”的改革获得成功,就是给了校长自由。所谓“两自”就是“校长自主管理学校,自主招聘老师”;所谓“一包”,就是“办学经费包干”。其实,严格说起来,这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因为“两自一包”不过是办好一所学校起码应该遵循的常识而已。难道校长不应该自主管理学校吗?难道校长不可以自主招聘老师吗?把这些自由还给了学校,哪有办不好的道理?有了自由,校长才可能放开手脚搞教育创新。</p>
第三,给教师以教育教学的自主权。现在教师也被管得太死,严重束缚了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当然,学校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应该有的,教育教学秩序必须得到保证。比如,教师不能旷工,上课不能迟到,作业必须批改,等等,这些基本的纪律要求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但是,具体到课怎么备,怎么上,教案怎么写,作业怎么改,班级怎么管理等等,则应该给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要求,不可一刀切。比如,对刚入职的年轻老师,备课、写教案肯定就有比较具体的规范性要求,而对有一定教龄和经验的成熟教师,则可以把要求放宽,对那些非常优秀的教师,甚至可以不提任何教育教学的要求,管他写不写教案(不写教案,或写简案,不等于他没备课),管他用什么方法上课,给他自由!班主任如何带班,如何开班会课,教室里如何布置,歌咏比赛唱什么歌,等等,都让他去随意发挥。有了自由,有了自主权,课堂和班级才会成为教师创造的舞台。</p>
第四,评价的多元化。现在为什么教育创新被严重窒息?大家都说,是因为高考指挥棒。我认为的确是这样的。以中高考成绩论英雄,一考定终身,分数决定命运……这一切都“指挥”着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为一切都为分数服务,哪敢有半点“创新”?可怕的是,每一个人——校长、教师、家长,都合伙用分数去压迫学生,我们却找不到责任人!因为每一个人都说“自己是无辜的”“我也没办法”“我是为学生好”“你以为我愿意这样吗”……教师说“是校长在逼我”,校长说“是局长给我下达的质量指标”,局长说“整个社会都在看着我”。其实,“责任承担者”就是单一评价方式。能不能让评价多元化?能不能不仅仅用分数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能不能让能上大学的上大学,能读职高的读职高?能不能建立一种更综合的、更科学的、更全面的而且可操作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评价的多元化,将释放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教育必然充满活力。</p>
2017年1月23日</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