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人不可貌相(第1/3 页)
漫天点点繁星,漆黑的夜空显得那么静谧,唯有船头一盏马灯,露出暗淡的红光。</p>
众人全都入睡了,而张无忌坐在船头,不时地踢着两条腿,望着无尽黑暗,他思索着未来的方向。</p>
复我大汉,驱除暴元,说着简单,可张无忌明白,这注定是一条腥风血雨,不平静而艰难的道路。</p>
命运和自己开了这么大的一个玩笑,自己自然不能如此轻易错过这大好时代……</p>
如今九龙沟的人口每天每刻都在增加,如今天下风云激荡,小规模起义动乱从未停止过。</p>
历史上真正让元廷措手不及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是至正十一年,刘福通,韩山童接着黄河泛滥,朝廷聚集数十万民工修缇造反。</p>
打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口号,虽然最后失败了,可大规模农民起义就至此拉开了序幕,直到元廷彻底败亡漠北。</p>
如今才是至元五年,距离至正十一年,足足还有十一年还多?莫非自己要等那么久?</p>
不,只要自己准备充分,未尝没有机会提前反抗暴元。</p>
天下义军共主这个名头,张无忌可不准备让给小明王韩林儿。</p>
虽然韩山童是白莲教首领,可是自己这个明教教主难道就差了?</p>
距离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还有一年多,张无忌准备收服明教之后,便专心投入反元大业,只要抓住时机,他便会立刻揭竿而起。</p>
自己这个假明王,要挺身而出,去做韩林儿这个真明王想做而未做的事。</p>
重八啊重八!大明王朝的基业,我可不会再拱手相让于你了,我准备好了,你准备好了吗?</p>
火器,早在宋代就开始应用了,而元廷更是把火器强化一番,在这个时代已经广泛入伍,各大坚城都设有炮台,而元廷精锐军队都有火铳队伍。</p>
宋朝的火铳是木管,大炮是铜管,而到了现在,无论是火炮还是火铳都已经变成了铁管,只是威力以及准头差到令人发指。</p>
自己虽然不是什么火药专家,但是以自己记忆中超强的见解以及知识,只要有合适的工匠,未尝不能给他们建议,提供他们一些超前的见解,让他们改进加强。</p>
自己唯一的优势,便是拥有这个时代人所没有的,知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生长在二十一世纪,从三四岁进幼儿园开始,就在学习。积累下来的知识,就是自己最大的财富。更何况,自己所学的业余知识,很多都可以派上用场。</p>
曾经,自己在实习车间里,就亲自制作过**。</p>
红巾军?你们闹腾吧,朱元璋?你起义吧,元朝?你苟延残喘吧。既然来到了元朝,就让我有一番大作为吧!</p>
第一步,自然就是资本积累了,不管做什么事,总得有钱有粮才行,云南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只要发展好粮食是不用愁的,资源也十分丰富,更是与甘肃,陕西接壤,背靠西域诸国。所以,第一步,就是赚钱。</p>
反正贩卖私盐,很暴力,积累原始资本,并不难,只要有了钱,一切不就解决问题了吗?</p>
本来贩盐就是暴力行业,更何况自己用化学的方法,将粗盐提纯了,这可是初中就做过的实验,自然轻车熟路。</p>
粗盐,也就是井盐。直接将井盐从地下十几米甚至一两百米的深坑中采出卤水,然后晒干得到的井盐中,含有泥沙等各种不溶性杂质,还有几种可溶性杂质。</p>
先将粗盐溶解到水中,再过滤,去掉不溶性杂质,再通过蒸发,就得到了纯净的精盐,就让自己贩盐的利润翻了好几倍,这便是知识的重要性。</p>
“公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