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历史弈局的幕后推手(第1/3 页)
历史就是一出出的博弈。在历史对弈中,有的人胜出,有的人出局,都很正常。但也有异常之处,那就是在对局之中常常有那些幕后推手。他们可能深藏不露,躲于历史的帷幕之后,只要一到紧要关头,往往就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甚至会左右整个弈局的胜负。历史的巨轮也因此改辕易辙。</p>
吕不韦——**就是他的一笔买卖</p>
吕不韦,战国末年的著名商人、**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丞相,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其门客有三千人。吕不韦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p>
结识异人,奇货可居</p>
据史书上记载,吕不韦约生于赵惠文王九年(前290年)至赵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之间,卒于赵王迁元年(前235年)。关于他的家世,史书上也已无从记载。在吕不韦出生的年代,卫国已经日渐衰落,社会动荡不安。幼年时代的吕不韦目睹了自己国家的衰败,深刻感受到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所以,吕不韦在很小的时候就很关注**。</p>
吕不韦成年后奔走于各国做生意,后来经商到了韩国,成为当时阳翟县(今河南禹县)的巨富,号称“家累千金”。在吕不韦生活的那个年代,商人们经常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所以很多人在**上都非常敏感,也有不少的商人参与了当时的**、军事斗争,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吕不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在**上一旦投资成功可比单纯做生意的获利大多了。</p>
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吕不韦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生意,遇到了在赵国充当人质的潦倒的秦国公子异人。在春秋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彼此相互攻打,没有什么信义可言,相互的猜忌也随之加深,所以他们就采取互相交换人质的方法来巩固盟国之间的关系,或者用向强国贡奉人质的方法来表示对其臣服。大多数充当“质”这个角色的是君王的太子,也有君王的孙子或是对方朝中重要的官僚。</p>
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当时在位的秦昭王的孙子。当时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异人排行居中,且异人的生母夏姬也不受安国君宠爱。基于多重原因,异人就被秦国送往赵国当人质。当时,秦国多次进攻赵国。异人身处敌国,处境非常危险。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在战场上被秦国打败的赵国君臣回来后一定会拿人质异人当出气筒;呵斥、凌辱是家常便饭,有时连起码的生活条件都不给他提供。所以异人的生活是非常拮据的。由于吕不韦对当时的政局一向非常关心,所以当他在邯郸街头巧遇秦国落魄公子异人时,商人的投机心理促使他立刻认为此人“奇货可居”,是一个可以收买、进行**投资的对象,于是决定用金钱来帮助异人谋取王位继承人的资格。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青年时代的吕不韦具有相当大的野心。众所周知,我国古代长期有一种传统观念,就是“重农抑商”。商人虽然很有钱,但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尤其是很多的士人不愿意和商人为伍,认为他们身上沾满了铜臭气。所以吕不韦也不甘心长期做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商人,一直在寻找机会改变这种局面。当然,也只有在已经了解天下形势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使他在看见异人的时候,立刻萌生出了在他身上投资的念头。</p>
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后,吕不韦曾回家与他父亲商量。他问父亲:“我辛勤地劳作能够获得几倍的利润呢?”他的父亲回答:“能获得十倍的利润。”吕不韦又问:“我要是做珠宝买卖能获得几倍的利润呢?”他的父亲回答:“能获得百倍的利润。”吕不韦接着问:“那我要帮助别人立一国之君,这又能赢几倍利呢?”他父亲回答道:“能赢无数的利啊!”吕不韦得出结论说:“看来,我现在努力耕田,也不见得能吃饱穿暖;而要是帮助立一国之君,那从中得到的益处可以传之于后世。这种有大利可图的事值得去尝试啊。”从此,吕不韦弃商从政,开始了他大半生的**生涯。</p>
于是,吕不韦主动去拜访异人,声称能叫异人的门庭扩大起来。异人认为他是开玩笑,待弄清来人的身份是个商人时,轻蔑地笑道:“你还是先光大你自己的门庭吧!”吕不韦对这样的冷嘲热讽并不在意,继续说:“您有所不知,只有使您先发达了,我才能发达。”异人被他的话打动,忙请他坐下深谈。接下来的一番谈话,显示了吕不韦的口舌之才。吕不韦说:“秦王现在老了,立的太子是安国君。而太子最宠爱华阳夫人,可是华阳夫人又没有子嗣。现在您有二十多个兄弟,而您又排行中间,且得不到宠幸,还长期在敌国做人质。一旦大王去世,安国君做了秦王,请问您哪有机会去争做太子呢?”他的一句话说到异人的心坎里去了。</p>
他忙问吕不韦:“那可怎么办?”吕不韦说:“现在有能力左右立继承人的只有华阳夫人。我虽然也不是很富裕,但我愿意拿出千金,替您去游说,帮您成为秦国的继承人。”异人听了这话真是喜出望外,连忙向吕不韦许诺:“如果能够做到,我当秦王后,一定把秦国分一半给你,与你共同治理。”吕不韦要的就是这句话。商人总是唯利是图的。</p>
吕不韦拿出五百金给异人,让他广交天下的诸侯宾客,而自己拿着剩下的五百金,购买了一批奇珍异宝,准备西游秦国,游说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吕不韦先是以异人的名义买通华阳夫人的姐姐,把用重金买来的奇珍异宝献给华阳夫人,为异人在华阳夫人那里留下好印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吕不韦见到华阳夫人后,向夫人说异人非常贤德,还说异人在赵国做人质期间,把夫人当作自己的天,没有一天不在思念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常常在思念中泣不成声。华阳夫人听了这样的话当然非常高兴,对异人又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接着,吕不韦又劝说道:“女人得宠靠的是什么,还不是因为她年轻貌美,但女人的容颜是最容易衰老的。一旦您年老色衰便会失宠,最好的办法就是趁您现在受君王宠爱的时候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是您又没有子嗣,不如及早在安国君的众公子中选一位合意的作为您的儿子。现在,异人十分贤德孝顺,而他在敌国做人质,他的母亲又不受宠。如果现在您把他认作您的儿子,并帮助他成为太子,在关键的时刻帮助了他,他当上了国君,自然不会忘记您对他的恩德,会终生感谢您。这样一来,您的地位不也就保住了。”</p>
吕不韦一开始就展现出他惊人的论辩能力,这也可能跟他从事的商人职业有关系。接着,为了巩固这个结果,他又来到华阳夫人弟弟的住所,采用的手段和说服华阳夫人的办法大同小异。</p>
在吕不韦不停为异人游说的过程中,两人的关系也在逐渐升温。一次,异人去吕不韦家中吃饭,在宴席间看到一个能歌善舞的美貌歌姬,一问,才知道是吕不韦宠爱的女人,叫赵姬。异人十分爱慕,求不韦割爱给他。于是,吕不韦就把她送给了异人。不久赵姬便生下一子,取名政。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p>
在异人回到秦国拜见华阳夫人过程中,为了令其讨得华阳夫人的欢心,吕不韦也是下足了功夫,可谓是煞费苦心。因为华阳夫人是楚国人,所以在异人拜见华阳夫人的时候,吕不韦让异人穿上楚人的衣服。果然,华阳夫人十分高兴,认为异人很有心。会面之后,吕不韦就将异人改名为子楚。华阳夫人在安国君面前极力推荐异人,让他来做王位的继承人。枕边风还是很厉害的。终于,安国君同意把异人立为太子。</p>
至此,吕不韦耗费了万贯家财,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让异人回到了秦国。异人也被立为太子。这也为异人以后成为秦国的君主,吕不韦成为秦王朝的开国功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后人在评价吕不韦的时候说他只是一个善于投机钻营的商人,说的也对,但不是很全面。吕不韦确实是一个商人,靠着商人善于经营的头脑,敢于冒风险。照现在的话来说,吕不韦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风险投资家。他凭借高投资,取得了高回报。同时,他也不仅限于是一个商人,他还是一个野心很大的**家。他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富商,拥有万贯家财,但他的眼光要更为长远,这些都为以后秦国的统一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因为他在**上的不短视,秦国才会在他的辅助下取得了那样辉煌的成就。从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起,到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免职,吕不韦在秦国专权13年。而这一历史阶段,正是秦国军威大振,统一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应当说,秦实现统一,在吕不韦专权时就大势已定。对于后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建立,吕不韦是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之一。论其功业,吕不韦可以与商鞅并列。</p>
位极人臣,奠定统一基础</p>
在吕不韦当政的13年(前250~前237)间,根据《史记》、《战国策》、《吕氏春秋》及其他史书记载,他做了不少有利于秦国稳定、强大的事情。</p>
秦在春秋初期还是一个文化落后的弱国,在秦穆公时虽然一度强盛,并列为五霸之一,但其势力并没有越过关中,不久又衰落下去。直到战国时的商鞅变法之后,秦的国势才迅速壮大起来。历经惠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四世的武力征服,秦对山东六国已占有很大优势。商鞅变法时立有“计首授爵”、“尚首功”的政策,即在战争中以斩获敌人首级的数量以赏军功。这项政策对提高秦军的战斗力,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而它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造成秦军在战争中杀戮过重,乃至**的严重恶果。**引起了山东六国的惊恐和拼命抵抗,使秦在统一战争中遇到了极大的障碍。连坑杀赵卒四十万的秦将白起也看到了**的严重后果,所以当昭襄王再次派他率兵攻打赵都邯郸时,白起就坚不受命,力劝昭襄王不要出兵。</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但秦昭襄王迷信武力,一意孤行,乃先后派王陵、郑安平两次伐赵,结果都是损兵折将大败而归。主帅郑安平降赵。事实说明秦若不放弃“计首授爵”和“尚首功”的**政策,要想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吕不韦当政期间,改弦更张,施行“王者之治”,提倡“义兵”。吕不韦所讲的“义兵”,其“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国邑之交,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奉而题归之,以彰好恶;信与民期,以夺敌资”。“克其国,不及其民,独诛所诛而矣。”“义兵”就是为民除害,而不扰民,更不乱杀人。这样,“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若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正由于吕不韦提倡“义兵”,放弃了“计首授爵”政策,在他当政的13年期间,除秦王政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外,再没见**记录。之后尉缭子继续执行吕不韦的“义兵”政策,减少了统一战争中的阻力,使秦得以势如破竹而统一山东六国。</p>
古今中外所有国家在制定兴国方略时,都有个收罗人才、重用人才的问题。战国时期形成的养士之风,就是收罗人才、争取人才的体现。吕不韦招致宾客三千,不仅仅是为了编一部《吕氏春秋》。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一语道破了其真实目的:“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土,欲以并天下。”吕不韦招致宾客游士,包括编写《吕氏春秋》在内,都是为统一天下服务的。事实上,吕不韦这一目的基本达到了,如提倡“义兵”扭转了秦统一战争的形势。吕不韦招致的宾客中有一位荀卿的高足上蔡人李斯,后来当上了秦始皇的廷尉、丞相。他实际是秦始皇统一六国**路线和军事战略的执行人。据此而说吕不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奠基人是并不过分的。</p>
关中是秦国的根据地,巴蜀是秦国的大后方。但关中地多碱卤,粮食产量不高。四川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之前也是地瘠民贫,而在吕不韦当政之初,又遇到连年灾荒。秦王政三年,“岁大饥”。四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大疫”,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当务之急是要解决粮食问题。郑国渠、都江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而修建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郑国渠兴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凿泾水为渠,长三百余里,数年修成,能灌溉“泽卤之地四百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p>
据《华阳国志》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按孝文王即位仅三个月就病逝计,李冰修都江堰动作再快,也要在庄襄王即位后才能兴工。这时吕不韦已为丞相。那就是说修建都江堰也是在吕不韦执政时期(都江堰在前230年完工,时吕不韦已死)。都江堰工程比郑国渠还大,修成能灌溉三个郡,还可开发稻田。“于是蜀郡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自郑国渠、都江堰修成后,关中、四川才成为秦国的大粮仓,民食军粮问题才得以解决,秦国的经济实力才超过山东六国,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p>
吕不韦不仅关心水利事业,而且更关心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在《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文章专门讲农业生产科学化的问题,对农业经营管理、土质的好坏、植物种植的疏密、耕种是否适时等问题,都进行了阐述和论证。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先生对这四篇文章作过简短而精辟的评论,认为这是“农业经营组织和生产技术最高水准的总结。他们所指出的较细密的农业经营办法,不只对当时起了指导教育作用,而且其经营技术到今天也还广泛地被应用”。</p>
有了充足的水利灌溉条件,再加上农业生产科学化,秦的粮食产量迅速提高,达到亩产一钟的高水平。据《汉语大辞典》所载《中国历代衡制演变测算简表》测算,秦时一石,相当于今30360克,合60.7市斤;一钟约合今386市斤。这不仅在战国七雄中是最高的亩产量,就是在当时世界各国中也居于领先地位。</p>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为**指导思想。法家的法治及耕战政策虽然对巩固封建新兴政权和秦国的富强起了积极作用,但其残暴寡恩,对内的严刑峻法,对外**的负面作用已开始暴露,遭到秦国及山东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就是要以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来代替法家思想。由于《吕氏春秋》融会了儒、墨、道、法、兵、农、名、阴阳等各家学说,故被称为“杂家”。但所谓杂家,并不是各家学说的“拼盘”和“杂凑”,而是在吕不韦的思想意图指导下吸收各家之长而建立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吕氏春秋》确实是吕不韦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各家学派有益的治国方略及其学术特长,而让他的宾客集体完成的治国治世的指导书。其历史观、**主张及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在当时来说是先进的和切合实用的。</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萧何——功冠群臣的第一宰相</p>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他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他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于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p>
推举沛公,首倡起义</p>
萧何曾任沛县功曹,平日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很有研究,并好结交朋友,与刘邦是贫**之交。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亭长,平时不拘小节,经常惹事。萧何就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所以他们两个人的交情很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萧何和曹参、樊哙、周勃等人聚集商议。他们一边观察形势,一边和早已起义的刘邦保持着联系。当时的沛县县令也想归附陈胜,保住官位,就和萧何、曹参商议。萧何建议赦罪重用刘邦。于是,几人到芒砀山去找到刘邦。当他们回到沛县后,县令却变卦企图扣押萧何。</p>
原来沛县县令后悔了,他不甘为人后,更不愿甘居泗水亭长刘邦之下。他越想越不是滋味,便下令关闭沛县城门,与心腹策划诛杀萧何、曹参。沛县县令的举动,早有人报知了萧何和曹参。他们趁夜翻越城墙逃出,告知刘邦不得进城。萧何以刘邦的名义写了一封告谕沛县子弟的书信,抄在绢帛上,裹在箭杆上,射入城中。告谕说:“天下苦秦久矣。今沛县父老虽为沛令守城,然诸侯并起,势必屠沛。为诸父老计,不若共诛沛令,改择子弟可立者以应诸侯,则家室可以保全!不然,父子俱屠无幸也。”</p>
沛县守城军民看了告谕,心一下子聚到了一起。他们早就听到过许多关于刘邦神异的传说。特别是萧何、曹参都在刘邦军中。跟着萧何走,绝没有错。于是守城军民一声呐喊,攻入沛县县令府署,取了沛县县令的人头,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萧何、曹参等入城。</p>
刘邦召集人们开会,讨论今后将如何发展。萧何对众人说:“狗官已被杀,这沛城不能一日无主。刘公有才有德,可为沛令。不知众父老意下如何?”</p>
刘邦推让萧何,也有人提到曹参。萧何、曹参都是文吏。在这多事之秋,要血战沙场,还是习武的刘邦最合适。萧何、曹参等还多一层考虑。万一事不成,首领人物要被诛灭九族。刘邦本来就有取秦始皇而代之的野心,但在萧何、曹参等人面前,他还要故做一番谦虚的表态赢得人心。萧何早就打定主意,辅佐刘邦,自居幕僚之位,于是坚推刘邦。刘邦再三谦让。由于萧何的坚持,没有人敢出来应承。刘邦这才就位为沛县县令。楚人称令为公,于是史称刘邦为沛公。</p>
刘邦在沛县被拥为首领揭竿起义后,宣布萧何为丞督事。丞,即县丞,为县令副手;督事,指萧何为丞,总理众事。从这一天起,他们人物身份与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邦虽称沛公,而为君主;萧何名为县丞,实为丞相;其他人员都是刘邦的臣属。从此,萧何就定位在总理众事的丞相之位上。刘邦率军勇往直前,直抵关中。萧何身为丞督,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p>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设计杀了丞相赵高,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于是,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将士们都趁乱抢掠金银财物,连刘邦也忍不住,趁着空闲,跑到秦宫中去东张西望。当他看到秦宫中华丽的装饰、成堆的金银珠宝后,便贪恋秦宫的富贵而舍不得离开。唯独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色,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都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因为萧何知道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这些档案使刘邦对于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都能了若指掌。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克敌制胜,萧何功不可没。</p>
开发巴蜀,镇抚关中,足食足兵,支援前线,这是萧何在楚汉战争中所立的最大功绩。巴蜀之地幅员广阔,数十倍于汉中之地,而且资源丰富。其农业以生产稻米、黄米、小米为主。因此秦并巴蜀之后,得益其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到了战国后期,巴蜀已经成为秦对外扩张的物资基地。</p>
巴蜀如此富饶和重要,又与汉中连成一体。从刘邦被封为汉王时起,萧何胸中就已有了开发巴蜀的打算。就当时整体经济而言,巴蜀路远艰险,虽然有秦国上百年的开发,但仍然落后于汉中地区。萧何留守汉中,高瞻远瞩地大力开发巴蜀。</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萧何在汉中为支援前线付出了大量心血,其征发万船之米谈何容易,还有大量精锐的兵源补充,而且仅限于汉中、巴蜀之地。</p>
由于萧何在后方做了大量工作,才完成了“还定三秦”的战略转移,使刘邦在关中站稳脚跟,开辟了除巴蜀以外的新的根据地,为兴汉灭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汉军所取得的成果,若没有萧何在后方做后勤保障,提供足够的军粮及补充兵源,汉军纵有韩信指挥,也难以迅速占据三秦大地。</p>
萧何抚汉中,不单单是从百姓手中征集粮食,重要的是萧何带领人民大兴水利,发展农业,向大地要粮食,以此富国强兵支援战争。例如著名的山河堰水利工程就是萧何修筑的。这些也都是萧何为国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p>
主管和操纵西汉国家机器</p>
自刘邦平定三秦,率军东出函谷关以后,萧何就由汉中转为镇抚关中,兼抚巴蜀汉中。在镇抚关中期间,萧何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足食足兵”,为灭楚做后勤保障。关中之地在秦代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以西安半坡为标志的文化遗址就有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后经周人的辛勤开发,已经居全国之首。</p>
刘邦占领咸阳后不久,项羽也率军入关,并在同年二月自封为西楚霸王,同时封刘邦为汉王,以偏僻的巴蜀、汉中地区作为刘邦的封地。为了阻止刘邦向东发展势力,项羽还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刘邦看出了项羽的用心,非常生气,不禁对手下大将说:“项羽也太无礼了!竟敢背叛约定排挤我!我一定要和他决一死战!”樊哙、周勃、灌婴等人也都摩拳擦掌。</p>
而萧何却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劝刘邦不能逞一时之意气,说:“您在汉中称王,即使条件再差,也比白白去送死好吧?”刘邦不解地问:“怎么是白白送死呢?”</p>
萧何回答说:“您现在的实力不如项羽,倘若冒失地去攻打他,肯定会失败。这难道不是白白送死吗?现在项羽封您为汉王。蜀地虽然偏僻,总还可以求生存。何况蜀中地势险要,最适合我们养精蓄锐。只要我们爱护百姓,招贤纳士,机会一来,同样可以争夺天下。何必只图眼前泄愤呢?”刘邦听了萧何的劝说,如梦初醒,连连称是。于是刘邦拜萧何为丞相,率军进入汉中,休兵养士,广招人才。从此很多人都投到刘邦旗下,其中就有怀才不遇的韩信。</p>
在楚汉相争时期,萧何充分利用得到的秦代档案制定汉官制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于起义军中。萧何已将汉王刘邦视为一代皇帝,并以刘邦为中心,把臣属的阶级称谓用秦官的形式加以明确,并分辨其尊卑高下,用制度形式分工于人,令众人各司其职,为汉王效劳。</p>
社稷是为国家之象征。刘邦废秦社稷立汉社稷,就是表示立汉为国,与秦有别。社稷、宗庙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生政权的开始。建社稷,立宗庙,毫无疑问是丞相之职,当出自萧何的主意。这充分显示了萧何确实是与众不同的大**家。社稷与宗庙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已开始正常运作。而主管和操纵这部机器的,不是别人,正是萧何。</p>
建都关中,经营长安,是萧何在汉朝正式建立之初做出的第一业绩。它起到了稳定汉政权的重大作用。随着政权的稳固,萧何转入了制定律法、健全制度和无为而治的全面建设汉王朝的工作之中,历史从此进入了新的一页。</p>
汉朝建立之初,社会全面凋敝。面对建国后出现的新情况,萧何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为民请田,以度困难。萧何为民请田,遭到刘邦的非难,被捕入狱,引起朝中大多数人的不满。几天后,王卫尉询问刘邦,萧何犯了什么罪而系之刑具收入狱中。刘邦无言以对,遂释放了萧何。</p>
萧何以秦为鉴,采取了一系列减轻赋税、让利于民的政策措施。就田租而言,什五税一,比起秦时的什一之税有所减轻,这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无疑大有好处;限定官吏的俸禄及费用开支等,为规范国家财政、杜绝浪费虚开,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对商贾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p>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帝位,接着就论功行赏。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大宴群臣。刘邦问群臣:“你们都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掉天下?”群臣众说不一。最后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有他们,所以我能够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因此最后败在我手中。”从上面的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p>
后来刘邦论功封赏时,由于群臣争功,所以一年多也定不下来。刘邦最后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也最多。很多功臣因此愤愤不平,说他们都身经百战,而萧何只不过发发议论,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无战功,为什么他的食邑反而最多?</p>
刘邦问大臣们:“你们知道猎狗吗?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放狗追兽的是人。如今诸位只是猎获野兽,相当于猎狗的功劳。至于萧何,他能放出猎狗,指示追逐目标,那相当于猎人的功劳。况且你们只是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带两三个家里人;而萧何却是全族好几十人跟随我,这些功劳怎么能抹杀呢?”大家都无言可答。</p>
诸侯分封完毕,接着是排位次。群臣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余处战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排第一。”刘邦已经压过大家一次,重封了萧何,对排位次的事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里仍然认为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君说:“在楚汉相争的五年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由关中供应,才保证了军队的粮食。陛下有好几次败退把山东都丢了,幸亏有萧何坐镇关中,陛下才能重新振作。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我认为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p>
这番议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他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并封了萧何的父子兄弟十多人。</p>
求自保,不惜自污名节</p>
汉高祖剪平异姓王后,对萧何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外,刘邦还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士兵做相国的护卫。很多人都来祝贺,萧何自己也非常高兴。</p>
当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庆贺,喜气洋洋。突然有一个名叫召平的人穿着白衣白鞋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召平对萧何说:“相国,您的大祸就要临头了。皇上在外风餐露宿,而您长年留守在京城。您既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又没有什么特殊的勋绩。皇上却给您加封,又给您设置卫队。这是由于最近淮阴侯在京谋反,因而也怀疑您了。安排卫队保卫您,这可不是对您的宠爱,而是为了防范您。希望您辞掉封赏,再把全部私家财产都捐给军用,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您的疑心。”</p>
萧何听从了他的劝告。刘邦果然很高兴。同年秋天,英布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默不作声。使者回来后告诉萧何,萧何也没有识破刘邦的用心。</p>
有一次,他偶然和一个门客谈到这件事。这个门客忙说:“这样看来您不久就要被满门抄斩了。”萧何大惊,忙问原因。门客说:“您身为相国,功列第一,还能有比这更高的封赏吗?况且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在想尽办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帝之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关中的民望而有什么不轨行动啊!如今您何不**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帝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