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神话”,谈何“破灭”?(第1/3 页)
不是“神话”,谈何“破灭”?</p>
——从李炳亭“出事”再谈杜郎口中学</p>
一</p>
大概是2000年前后,针对当时一些人对杜郎口中学的误解或非议,我写过一系列文章为这所农村中学的改革辩护,后来还出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善待杜郎口》。今天,我依然要说:“请善待杜郎口!”</p>
前不久,《中国教师报》原记者李炳亭“出事”了,关于杜郎口中学的话题又热了起来。因为在一些人的眼里,李炳亭是和杜郎口中学捆绑在一起的,既然李炳亭出事了,那杜郎口中学自然就“完蛋”了——有些人的思维就这么简单。于是,“神话破灭了”“骗局戳穿了”等说法喧嚣一时。我一直认为,不能把一个人和一家报纸等同起来,不能把一个人和一所学校等同起来,也不能把一个人和一个教学模式等同起来。这种“等同”的确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p>
当然,一些朋友现在有这种简单化的思维和李炳亭是有直接关系的。对于李炳亭,我不能因为他现在“出事”了,就讳言他是我的朋友,或者赶紧和他“撇清关系”。他现在触犯了法律,咎由自取,自有法律处理他。同样,许多与李炳亭相关的“经济犯罪”,是事实还是传闻,最后都应该由司法机关说了算。我们应该尊重法律,我们没有理由离开法律凭想象去演绎一些耸人听闻的“情节”。</p>
李炳亭为人豪爽、仗义,工作起来很拼命,但他有时候思想偏激、思维极端,无论贬人还是夸人,说话都特别“狠”。我和他是在网上认识的,当时我主持“教育在线”论坛,他在上面骂了不少人,而且骂得特别刻薄、特别伤人自尊,尤其是伤害了许多善良纯朴的一线教师;幸好他对我还比较客气。当时我就劝他,别骂人,有话好好说。同样,他夸起人来也没上限,语言特别夸张。因为他有这个特点,所以在宣传杜郎口中学时,自然就有许多离谱的话。我曾经在开会时当面表示过,对他的一些说法“不敢苟同”,比如“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改革是中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元年”等。我在七年前公开发表的文章中,不止一次质疑李炳亭的一些说法。这些文字现在都可以查到。</p>
尽管李炳亭曾经是杜郎口中学最积极的宣传鼓吹者,但他毕竟不等于杜郎口中学。杜郎口中学既不是他说的那么“神圣”,也不是现在一些人说的那么不堪。无论是以前不着边际地把杜郎口中学吹上天也好,还是现在咬牙切齿地说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其实是一场骗局”也罢,杜郎口中学从容淡定,不惊不诧,就在那里真实地存在着。</p>
二</p>
抛开李炳亭不论,关于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改革,从他声名鹊起之始就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议,就像现在人们对北京十一学校的争议一样。这很正常。我就是在杜郎口中学备受争议的时候,三次去了杜郎口中学考察,还进行了暗访。我因此得出结论: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改革是真实的,是符合该校实际的,他们的成果是显著的,崔其升和他的同事们的拼搏精神和改革勇气是值得敬佩的;但其经验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杜郎口中学的具体做法是和他们地区、他们学校、他们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如果其他学校也有相同或类似的“实际情况”,当然可以学,但对于杜郎口模式很难也不应该如“农业学大寨”一样强行推广。</p>
我当时这样写道:“如果我们的教师专业水平不太理想,同时我们的学生整体素质太不理想,而我们又想让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得以提高,那么,借鉴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之一(注意是‘之一’)。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教师人人都学识渊博、技艺精湛,学生个个都聪明绝顶、能力超强,那完全不用学杜郎口中学——这样的教师,这样的学生,怎么上课都行,教学质量肯定都非常棒!”</p>
我当时还说:</p>
杜郎口中学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选择了最可能也最容易改变的因素——课堂教学方式。通常情况下,我们无法改变统编教材,无法改变考试制度,也无法短时期内改变教师的素质,更不可能改变生源状况,剩下的就只有课堂教学方式了——这是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杜郎口中学正是从这里入手,开始了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改革!</p>
所谓“三三六”之类,是专家们的提炼,而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们最初的想法没那么“深刻”和“复杂”,他们无非就是遵循常识而已。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不停地讲,教学质量自然提升。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这是个常识。这个常识很深刻,也很朴素。多年来我们把这个常识给忘记了,不停地给学生讲,却不让学生讲。于是,知识在我们教师头脑里记得越来越深刻,学生却什么都没记住。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们相信了这个常识,并利用了这个常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给别人讲,成绩当然就提升了。就这么简单。</p>
这么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依然坚持这个评价。</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三</p>
不过,我当时也指出,学习杜郎口中学的目的,绝不是要克隆出一批“杜郎口”。且不说是否真能克隆,即使成功地克隆了,这对被克隆的学校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对中国教育更不是一件幸事!但问题在于,当初许多地区和学校在学杜郎口中学的时候,恰恰是不顾所在地区和学校的特点,简单化地一刀切,“强行推广”,正是希望“不走样”地复制出一批“杜郎口中学”——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李炳亭“夸张宣传”的误导所致,所以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反感。因此,他们现在“听说”杜郎口中学“终于坍塌了”,便特别“舒心”,特别“解恨”。但当初学杜郎口中学的时候,原本就没有与本校的实际结合,只是简单地生搬硬套,怎么能够反过来骂杜郎口中学“骗人”呢?东施效颦的后果只能由东施自己承担,怪不得西施。</p>
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我所在的武侯实验中学从建校之初起,就一直在学习包括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学校的课堂改革经验。我还请崔其升到我校作过报告,也带领过我校老师到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观摩。然而,博采众家之长,终究还得结合自己的情况予以消化,实现“创造性转换”。杜郎口中学课堂模式的精髓,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原则是“普世”的,但这一原则的呈现方式则应该因校而异,因师而异,因生而异,因科而异。比如,所谓“因科而异”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我有感于现在所有学科都必须遵守同一的流程、步骤,便经常对我校行政班子和老师说,要探索如何在不同学科的课堂上呈现出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应该在坚持民主、平等、尊重、自主等理念的前提下,让不同的学科根据自己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这些理念。比如,把学科大体分为人文类(比如语文)、知识类(比如数学)、技能类(比如体育)、综合类(比如外语)……这些不同类型的课应该有着自己富有个性的操作流程,同时又紧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根本理念。</p>
四</p>
记得杨东平先生曾经问过我:“你觉得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是不是适合于所有学校?”我说:“不,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形式往往只适合于和杜郎口中学相类似的学校,比如生源总体上不太好,教师的专业素质相对不太理想,学校地处城郊或者就是农村学校。而城市重点中学尤其是名校,则不适合学杜郎口中学,一来,这些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教育教学传统,没必要对课堂教学方式‘大动干戈’;二来,这些学校的教师专业素养都很高,肚子里有货,而且很能讲,那就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比较好,不用强行规定教师的教学方法,任他们自由而个性化地教学即可,有学问的老师哪怕偶尔‘满堂灌’都不要紧,因为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可能点燃学生的思维,都为学生课后的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三来生源好,学生素质很高,自学能力强,课后一般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获取知识。但是,对很多普通中学来说,教师很敬业,但专业素养相对欠缺,尤其是学养不够,因此,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上有相应的规范,包括教学模式的统一。”</p>
崔其升校长说,最初他萌发让学生上讲台的原因,是他听课时学生的一句话:“老师讲得这么差,还不如我自己学呢!”崔校长干脆就让学生们自己学甚至自己讲。就这么简单。试想一下,如果学养和专业素养相对薄弱的老师,也“任其自由发挥”地上课,结果会怎样?我估计,至少起码的教学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实践已经证明,杜郎口中学采用自己的模式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创造了教育的奇迹。这是不争的事实,杜郎口中学的每一个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都可以证明。</p>
五</p>
但是,从2014年起,杜郎口中学放弃了最初的“三三六”课堂模式,不再限定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5分钟,而是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权。于是,我听到了一些人的评论:“崔其升不得不放弃‘三三六’课堂模式,这宣告了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的失败!”正如当初许多人质疑杜郎口中学时他们没有一句“反驳”一样,这次我也没有听到杜郎口中学发声。他们用实实在在的“做”,来回答各种声音。</p>
现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依然体现着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承担着组织者、点拨者和分享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点拨学生的疑难困惑;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至于教师在课堂上讲不讲,讲多少,讲多久,完全让学生根据课堂情况自己决定。崔其升校长对我说:“以前之所以要搞‘三三六’模式,要限制老师讲的时间,是因为那时候老师们普遍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一讲到底’‘满堂灌’简直根深蒂固,所以我们不得不采用严格的模式强迫老师少讲。经过几年的努力,老师们通过‘三三六’模式不但已经完全转变了观念,而且也完全适应并习惯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把教学自由还给了老师。”</p>
原来如此。从“三三六”模式的限制,到后来“三个角色”的放开,这是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的不同阶段,恰恰是推进与发展,怎么能说是“失败”呢?又是几年过去了,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质量依然在当地名列前茅。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们再次用行动为自己赢得了尊严。</p>
六</p>
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采访了一位内蒙古的老师,她叫李翠云,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新世纪中学的老师,目前在杜郎口中学挂职锻炼已经两个月,并兼任八年级一个班的英语课。我从她那里了解了杜郎口中学的现状。</p>
李翠云老师这样给我介绍她看到的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形式——</p>
从杜郎口中学最早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我们才知道,原来课堂也可以这样,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没有讲桌,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模式打破传统,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的自由选择,也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信。</p>
如今,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依然在不断摸索,不断改进。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实践,感受到现在杜郎口的课堂在继续注重对学、群学和关注学生展示高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效性,由此,课堂不再拘泥于模式,而是根据课堂需求,教师随时引导和点拨。常态课课堂流程是这样的:学生板书→晒误台全班剖析→分配任务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分享成果→多种形式进行反馈(帮扶小对子互查,教师回访,组长换小组针对重点同学进行抽查,板面前出题检测,纸面上进行笔头沉淀)→达标反馈(分层)→课后反思。加强了小对子的帮扶,更有针对性;老师回访,也是回访对子,因此小对子利用得非常充分,效果也很明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自己备课过程中确定的重点,进行学案的设计。学案可以采用版块式设计,如文本探究(结合文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问题)、词性区分、易错预设等。以上部分学习环节可以融合在一起。</p>
杜郎口的教师注重课堂效率,因此他们积极思考,努力改进,一小部分教师正在探索立体式课堂,即让整个课堂转起来,避免了由于班级人数多、程度参差不齐,小组学习也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更加提升学习效果。把所有的课堂任务分别进行,因此整节课学生是忙而有序的,有的在展示,有的在上板,有的在抽测,每一个任务参加的学生基数变小,因此质量得以提升。让学生整节课忙碌而有收获,这样的课堂值得借鉴。</p>
七</p>
让李翠云老师感动的,不仅仅是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在**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这几句著名的话所表达的情感,完全适合李翠云老师。她一边学习一边感动,夹叙夹议地写下了一万三千余字的学习感悟。她真诚地想把她看到的“好教师认真敬业、积极奉献,好课堂善于思考、蓬勃活力,好集体团结一致、上下一心”的真实做法告诉更多的人,她还结合她所在的学校的改革进行了思考。请让我摘录一些片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