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3/3 页)
“把它放进锅里煮熟之后,它像什么呀?”只关心吃的水手问道。</p>
“像上等牛肉。”哈伯回答道。</p>
“这就够了。”水手满意地说。</p>
路途上,还发现了几只野猪,不过它们并没向他们发动攻击。又走出不远,记者发现了一种没见过的动物,状似一只小熊,随即掏本拿笔把它画了下来。哈伯说那是“树懒”,身体如大狗一般,毛很硬,皮色显得污浊,爪子有力,可以攀缘,以树叶为食。大家并未惊动它,任它爬去,记者只是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无尾熊”三个字。</p>
傍晚五点光景,史密斯让大家停下休息。此刻他们已经走出森林,到了富兰克林山东部的主要支脉的开端。红河就在几百英尺的地方流淌,淡水当不成问题。</p>
大家立即动手安营扎寨。不到一个钟头,他们便在森林边缘的树木中间,用藤条把树枝编扎好,搭成一间棚屋,再抹上一层泥浆,一个不错的住所便完工了。棚屋前燃起一堆篝火,烤肉在架子上转动着,不一会儿,晚饭便已做好。累了一天,大家赶快吃饭。饭后,留下一人照看篝火,以防野兽袭击,其他人则安然入睡了。</p>
第二天,4月21日,史密斯叫上哈伯,一起去寻找古生代土层。他上一次就是在这种土层里发现铁矿石的,并采集了标本回去。他俩在东北的一条支脉下发现了矿脉。此处靠近红河源头,而且矿石就暴露在地面。这种矿石含铁量丰富,而且易于熔化,非常适合史密斯打算采用的还原法来冶炼。</p>
随后,众人便轻而易举地采集到了许多的矿石和煤。他们先把矿石砸碎,擦干净铁矿石表层上附着的一层杂质,然后,把煤和铁矿石一层夹一层地堆放好。在鼓风机的作用下,煤变成了碳酸,继而转化成氧化碳,使氧化铁得以还原,释放出了氧气。</p>
工程师是这样操作的:他先在窑里烧制好一根耐火的陶土管子,装在豹皮风箱的顶端,把风箱移近矿石堆。然后,再用一个木架、一些植物纤维绳子和一个平衡锤制成的机械,把大量的空气送入立方体中。温度升高,促进了化学变化,就炼出纯铁来了。</p>
这活儿可不容易!需要耐心加智慧!但最终他们总算成功了。炼出的是一块类似海绵状的生铁,还需要对它加以锻打,也就是说,得把其中熔解了的杂质排除出去。</p>
他们在第一块生铁上安上木把儿,当作铁锤,用花岗石当砧子,开始打起铁来。打出来的铁不用说很粗糙,但却相当有用。</p>
这些勇敢的人经过艰苦劳作,终于在4月25日打造出好几根铁条来,并用它们制作了工具:铁撬棒、钳子、铲子、十字镐等。水手和纳布高兴异常,把它们视为宝贝。</p>
这些铁还不很纯,还不是钢。钢是铁和碳的合金。</p>
于是,史密斯后来便把铁和碳的粉末放在耐火的陶制坩埚里加热,除去了多余的碳,炼成了钢。这种钢在冷或热的情况之下,都可以锻造。纳布和水手在工程师的指导下,把钢烧红,然后浸入冷水中,淬火效果很好。随即,一把很好的斧头便打制成功了。然后,他们又打制出刨刀、短斧、长斧、钢锯条、凿子、铲子、鹤嘴锄、锤子、钉子等。</p>
5月5日,“冶金时代”暂告结束,这伙铁匠便撤回了“壁炉”。</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